甘肃 “四个四”全面提升派出所工作水平
□本报记者 闫振宙 通讯员 蔡建武
甘肃省公安机关主动适应动态化信息化条件下的社会治安新形势,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持续深化派出所警务运行机制改革,做实做强公安基层基础工作,不断提升派出所工作水平,为维护全省政治社会大局稳定和护航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突出“四个强化”,促推警务机制改革
强化组织领导,甘肃省公安厅党委牢固树立大抓基层、大抓基础的导向,多次召开党委会研究派出所工作。副省长、公安厅厅长余建每年参加“当一天派出所长”活动,已深入全省三分之一以上的派出所走访调研,听取意见、解决问题。
强化警务前移,全省公安机关科学划分派出所警务区,目前已配备社区民警7223名,派出所警力占分县局警力48%,社区(驻村)民警占派出所警力57%,建成警务室4945个,以民警姓名命名警务室667个。
强化支撑保障,为全省1.3万名派出所民警配发移动警务终端,研发涉及社区警务和“一标三实”等信息技术模块23个,派出所信息化水平得到极大提升。
强化资源配置,甘肃公安机关在农村地区推行“大所带小所”模式,落实“定位打卡”措施,倒逼民警下沉基层。同时,争取电力部门支持,对全省572个农村派出所实施电采暖改造,营造拴心留人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聚焦“四项重点”,夯实公安基层基础
夯实治安要素基础,全项采集“一标三实”基础信息,2020年,支撑破案5608起、抓获在逃人员1302名。
夯实重点管控基础,搭建管理平台,对暂住人口信息进行多轮清洗,实现动态升降、精准管控。
夯实社情民意基础,深入开展“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创建和“百万警进千万家”活动,排查化解矛盾纠纷7.3万起,化解率90%以上,“民转刑”“刑转命”案件分别下降13.6%、7.1%。
夯实便民服务基础,统筹线上、线下两个阵地,搭建网上警务室,69项治安类服务事项全面实现网上办、自助办、就近办。全省公安机关为重点项目、重点企业选派502名“护航警官”,一对一开展服务。
抓实“四个载体”,深化基层社会治理
全省公安机关深化“无黑恶、无毒品、无命案、无电诈、无邪教、无传销、无治安灾害事故、无群体性事件”的“八无”社区创建活动,以社区小平安积累社会大平安。
深化群防群治,选聘农村治安户长6.5万名协助社区民警开展工作,通过落实一事(案)一奖、微信积分奖励、专项表奖等措施,调动治安户长积极性,已上报各类线索信息21万余条。
深化门楼牌设置工作,甘肃公安机关争取省政府政策和资金支持,全面完成586万张二维码门楼牌设置工作,深化拓展应用功能,有效夯实派出所管控服务基础。
深化智慧警务,全省推动建成智慧安防小区361个,为基础管控提供动态鲜活的信息支撑。
健全“四项机制”,提升警务效能
完善减负增效机制,甘肃省公安机关在广泛调研、征求意见基础上,取消了20余种报表台账,完善“一标三实”平台统计功能,各类治安要素数据均能够“一屏尽览”、统计分析。
完善动态考评机制,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市州、县区、派出所、民警四级“一表考”,全面科学地量化绩效,实行周期维护、滚动排名,激发派出所民警活力。
完善实时监测机制,将信息采录等基础工作纳入日常监测范围,形成派出所基础工作监督新常态。
完善表彰奖励机制,2020年,共有582个派出所、5000多人次派出所民警受到表彰奖励,其中疫情防控期间战时送奖301次、2231人。省公安厅还将20名二等功专门奖励派出所社区民警,坚持开展年度“5个100”派出所和社区民警奖励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