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北:用“乡音”讲“党音”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张克勤 酒泉日报记者 陈思侠 通讯员 朱蕊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草原深处的肃北蒙古族自治县,以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打造多个传播课堂,在确保全县161个党组织全覆盖学习、2391名党员全员参与,有力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中,为牧农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以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
6月8日早上,肃北县乌兰牧骑送文化下乡,在石包城乡冒雨演出,赢得了群众的称赞。今年以来,肃北县乌兰牧骑积极筹备两场纪念建党100周年歌舞晚会《牧民歌唱共产党》和《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目前正在加紧排练;同时,还创作了歌舞《牧民歌唱共产党》《灿烂阳光下》,呼麦歌曲《心中的太阳》《骏马赞》,小品《穆夫》《草原网红奶奶的牧家乐》及舞蹈《东方红》《撸起袖子加油干》《马背交响》《奶茶飘香》等文艺作品10余件,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肃北乌兰牧骑舞蹈队长孙达来说:“在党史学习教育中,乌兰牧骑的文艺队员们对肩负的红色使命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创作了美好的精神产品,把党的好声音通过民族歌舞,传递到了千家万户。”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肃北县乌兰牧骑结合实际,彰显特色,以丰富多彩的文艺形式,讲述党史故事,汲取奋进力量,让“文艺之美”增添党史学习教育活力,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石包城,这里曾是红西路军左支队走出祁连山,在民族向导引领下走向瓜州的关键节点。走进石包城乡村记忆馆,军民鱼水情雕塑映入眼帘,它所表现的是红军进入祁连山,牧民诺尔布藏木给红军当向导、帮助红军解决衣食困难、带领红军顺利走出祁连山,以及草原牧民救助红军的动人故事。该馆分为军民鱼水情群雕、乡村小游园、红色记忆馆、乡村记忆馆、室外农机具陈列棚等,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肃北县各级党员干部群众通过这一红色教育阵地把党史蕴含的经验和智慧转化为攻坚克难、干事创业的务实举措,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用“乡音”讲“党音”
为生动鲜活地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肃北县倾心打造了多个传播课堂,形成了点上开花,学习效果有亮度的特点。针对肃北地域辽阔、牧区党员群众居住高度分散的实际,肃北县委积极探索形成“走下去宣学”“马背上送学”“蒙古包讲学”模式,因地制宜建立“马背流动党校”,抽调一批政策熟、路途熟、情况熟、语言通的党员干部,组建“马背送学志愿先锋队”,用“乡音”讲“党音”。
围绕群众所思所盼所需,精心制作党史、理论知识和国家政策法规蒙汉双语学习资料“口袋书”“贴心包”,把党史学习书籍、党的温暖和关怀装进马褡子、送进蒙古包,开展党史教育宣讲308场(次)。同时,把群众的愿望期盼收集上来,打通了党史学习教育的“最后一公里”。肃北县充分利用县内马鬃山国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石包城乡村记忆馆,精心打造红色研学行走课堂。分批次组织党员干部开展“重走红军路”“重温入党誓词”“红歌我来唱”“千里边防行”等活动。
至目前,全县各级党组织先后开展现场教学30场次2800多人次。红色资源场馆已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的“网红地”和主题党日的“打卡地”。肃北县发挥文化艺术贴近群众的优势,让专业团队“燃”起来,广场大妈“舞”起来,民间艺人“动”起来,用“文艺之美”增添党史学习教育活力。
从办事到干事,事事为民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我们中心积极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一件事’服务,提升政务服务便民化水平;多部门‘一窗办’,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设置双语服务窗口,彰显为民服务情怀,实现了‘一窗受理,一站服务’。”肃北县市民中心主任娜日松说。
肃北县全面推进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运用,提升网上政务服务能力。目前,全县所有政府投资和企业备案的项目均通过在线平台办理,做到了权限内所有审批事项“平台受理、在线办理、限时办结”。目前,肃北县市民中心正在探索完善“网上申请、线上办理、实名认证、在线咨询、免费邮寄”服务,让办事群众在家即可办好一件事,力争实现从“只跑一次”到“一次不跑”的跨越。
“菜篮子”稳产保供示范园一期项目,是肃北县今年实施的一项民生工程,也是促进全县一三产业深度融合、推动绿色生态农业加快发展的示范引领性产业化项目之一。“项目建成后,将集成绿色生鲜及产品展示区、绿色生鲜生产展示区、冷链物流配送区、卸货场、育苗中心、世界奇异蔬菜瓜果展示区、土特农产品展示区、立体花卉栽培展示区和内部广场绿化带等,将推动肃北现代农业和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为肃北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提供良好的科技示范样板。”肃北县农业技术中心副主任于斌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