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北县盐池湾乡是以纯畜牧业为主体经济的边远乡镇。全乡总面积18993平方公里,平均海拔达3800米。全乡辖5个牧业村,有226户、614人。2022年盐池湾乡被评为全市信访工作示范乡镇,全市七五普法先进单位。
近年来,盐池湾乡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县委政法委的精心指导下,创新矛盾纠纷三级联调制度,紧紧围绕“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新时代“枫桥经验”,突出党建引领,加强源头治理,以建设民主法治阳光乡、民俗风情旅游乡、环境优美生态乡、平安稳定示范乡、和谐健康幸福乡为目标,不断提升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加强基层基础建设,落实综治各项措施,全力维护全乡社会稳定。
加强走访排查,着力提升矛盾纠纷“掌控力”
盐池湾乡始终坚持“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工作理念,全乡上下形成了“人人都是排查员、人人都是调解员”的工作合力,无论开展什么工作,都会在走村入户的同时,听民声、察民意,深入谈心交流,了解近况。深入排查家庭婚恋纠纷、草场纠纷、邻里纠纷等,细致排查矛盾纠纷隐患苗头和不稳定因素,切实把各类隐患解决在萌芽状态。突出矛盾重点排查、一般矛盾经常排查、疑难矛盾集中排查、实行领导包案责任制,力求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逐步使乡综治中心成为法规政策的宣传点、矛盾纠纷的汇集点、矛盾纠纷的化解点、牧民权益的维护点。
整合多方力量,着力提升矛盾纠纷“化解力”
加强对辖区矛盾纠纷排查力度,及时获取引发矛盾纠纷的苗头性、倾向性、预警性信息线索,准确把握辖区各类矛盾纠纷动态,避免矛盾纠纷升级。将乡综治中心、派出所、司法所、乡妇联、便民服务中心、应急所、综合执法队、各村调委会等具有社会稳定和调解职能的部门纳入维稳队伍中,相互融入又各司其职,既是调解队员,又是普法和法律援助服务队员,进一家门、成一家人,说一家话、干一家事。以综治中心为核心,建立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访接待、法治宣传、矛盾调解、心理疏导、民生服务、基层维权维稳等功能为一体的维权站,积极探索“事情共议、资源共享、难题共解、活动共办”的工作机制。
深化宣传教育,着力提升矛盾纠纷“防控力”
针对牧区地域辽阔、牧民居住分散的实际情况,乡党委结合走下去“宣”学、马背上“送”学、蒙古包“讲”学的三学模式,创新“马背便民服务队”载体,重点推行羊群跟着草场走、牧民跟着羊群走、普法跟着牧民走的集“综合治理、人民调解、普法宣传、维护稳定”为一体的多元化工作机制。乡村两级网格员在走访牧民群众过程中,了解群众所需、所急和所盼,访民情的同时,通过群众身边事以案说法,引导群众选择合法途径维护自身正当权益,着力提高群众的遵纪守法意识和自我控制力,从根源上减少矛盾纠纷调解阻力。同时在动物疫病防控、抓绒剪毛、接羔育羔等牧忙时节,深入牧区帮助牧民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让牧民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果,凝聚民心成为牧民群众的贴心人。
维护和谐稳定,着力提升矛盾纠纷“研判力”
盐池湾乡采取“排查走在预防前、预防走在调解前、调解走在激化前”的“三前”工作措施,从源头上预防、杜绝各类矛盾纠纷、重大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定期召开工作例会、联席会议,对乡村两级人民调解委员会排查出来的矛盾纠纷进行研判、快速处置。对重大疑难、复杂矛盾纠纷实行定期会商、专题会商、日常会商“三个会商”制度,制定对策依法调解,确保调解工作不留空区、不留遗憾、不留遗症。
规范网格管理,着力提升矛盾纠纷“处置力”
在做精做细网格管理服务上下功夫,建立以村党支部领导为核心、村民广泛参与、各类团体组织互动合作的服务机制。全乡按照“一村一网格”的基本划分方法,把所辖5个牧业村划分成五个网格,网格员们秉持“群众之事无小事”的原则,充分发挥人熟、地熟优势,常态化对网格内重点人员进行走访,已调解的矛盾纠纷进行回访,对各类矛盾纠纷、安全隐患进行细致的排查、收集村情民意。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将人、地、物、事、组织全部纳入网格管理范畴,紧紧依靠网格化管理和群防群治力量,主动发现矛盾纠纷,化解矛盾纠纷,解决问题。各网格强化矛盾纠纷调处,推行“实时调”工作方法,充分发挥网格工作在调处矛盾纠纷中及时、便民、高效的优越性,并借助综治E通手持移动终端和微信群,做到简易纠纷当场调解,当场记录,及时化解,努力把各种不稳定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