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肃北政法网!

政法综治要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政法综治要闻

肃北:打造边境县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品牌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时间:  2023/10/16 12:14:36  

肃北县党城湾镇是集农业、牧业、社区为一体的综合型乡镇,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镇辖3个社区、8个行政村(其中农业村5个、牧业村3个),有汉族、蒙古族、藏族、回族、裕固族等9个民族,总户数4160户,人口10159人。近年来,党城湾镇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团结各族群众,凝聚各方力量,着力打造“边境县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品牌,持续推动全镇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坚持“两个引领”,培育共有精神家园

1.jpg

坚持“党建引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把基层党建与民族团结协同发展、共同进步作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充分发挥镇、村两级党组织党建引领作用,力促全镇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积极创新“党组织驱动、工作小组带动”的工作模式,及时成立综合协调、宣传报道、城乡发展、社会稳定、督促检查等6个工作小组,凝聚人心、整合力量,构建自上而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民族工作责任网络,切实推动民族工作走深走实。通过抓载体树特色、抓品牌做示范,培树“同心筑梦党旗红”的“大党建+民族团结”融合品牌,推动党建与创建工作互融入、双推进、共提升。


坚持“价值引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化“国旗护边”行动内涵,在牧农村、牧农户悬挂国旗,厚植爱国守边情怀。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和牧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切实发挥群众自治组织的教化约束作用,深入开展遵规守约评比、红黑榜发布、“好媳妇”“好婆婆”“道德模范”等创评活动30多次,修改完善各村村规民约,持续推动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的作用,实现文明实践与乡村振兴、社会治理、创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等工作有机结合,不断提高全镇各族群众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深化“四个联动”,凝聚创建最大合力

2 (1).jpg

政策联动,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工作。结合主题教育、民族团结进步创建“10+N进”活动、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牧农村冬季集中教育、党员冬训等内容,利用“互联网+民族团结”、蒙古包讲学、马背宣讲、“石榴籽”课堂、田间炕头“唠家常”“小板凳”议事等形式,创新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各类民族团结进步主题活动、宣讲活动50余场次,发放民族政策宣传资料1500余份,宣传品1000余份,悬挂宣传横幅50余条,不断增强各族干部群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营造民族团结主流舆论强势。


产业联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肩负重托、承载期待,持续建立镇党委引领产业发展方向、村党支部推进产业发展进程、合作社带动群众发展壮大产业的工作机制,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调整种植结构,大力推广花卉、高原夏菜、优质饲草等特色种植,加快推进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村合作社集中流转土地7500亩,全镇种植花卉2000亩、板蓝根1500亩、优质牧草6000亩。大力推广良种良畜、种养结合、阶段性休牧等科学养殖方式,提高牲畜个体质量和商品率。上半年,全镇大小畜总存栏量14.3万只,出栏量3.54万只,出栏率达到24.6%,商品率达到24.6%。让“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种子在党城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矛盾联调,不断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水平。抓住“创新”关键,按照“一核多元”新模式,不断探索网格化服务管理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构建“党委书记抓全镇,班子成员抓村组,分管领导抓推进,主管中心抓案件,促进责任落实、促进积案化解、促进机制运行、促进矛盾化解”四抓四促进的工作体系,实现网格管理标准化,切实将矛盾和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调解等方式化解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防止矛盾激化和事态扩大。至目前,未发生涉及民族宗教领域矛盾纠纷。


全民联创,努力提高乡村文明水平。充分发挥伊力特民俗博物馆文化传播和社会教育功能,不断满足人们对地域文化的了解和需求,至目前,民俗博物馆接待和组织各领域参观人员300余人次。持续做好农家书屋开放工作,配备图书室1个,农家书屋8个,各类图书11000余册,开展“全民阅读”活动6次,切实掀起全民阅读热潮。精心举办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利用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深入开展“永远跟党走、筑梦新时代”“雪域紫亭 欢度新年”社火展演、“喜迎二十大·共舞家乡美”、牧业村那达慕等主题活动40余(场)次,引导各族群众相互了解、相互欣赏、和睦相处,进一步增强了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


实现“一个目标”,打造互嵌式社会结构

2 (2).jpg

汇聚合力建设,着力打造美丽乡村。紧盯县委、县政府“1+3富民工程”,以“1+1+N”工作机制为载体,采取“原址重建、异地新建、风貌改造、拆除腾退”等模式,在农房改造设计中融入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民族文化微景观、主题雕塑等内容,突出中式建筑美感和民族文化元素,确保示范点建设整体布局美观、民族文化浓厚、功能适度超前。计划今明两年完成城北村和党城村农房改造提升,并争创省级示范村1个,目前城北村110户农房改造项目正在按照计划全面推进。


推动易地搬迁,促进民族交融发展。根据省、市、县关于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的部署要求,我镇结合工作实际,精准摸底排查,认真分析研判,加大政策宣传,耐心动员搬迁,扎实开展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调查核实工作。同时,及时总结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制定对应工作措施,为群众算好搬迁“安全账、经济账、长远账”,切实把生态及地质灾害搬迁各项工作做实做细,在实现“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的同时,努力构建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民族团结发展格局。

2 (3).jpg

狠抓项目建设,绘就民族团结画卷。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产业发展的有力抓手,创新“民族团结进步+乡村振兴”模式,明确任务要求、任务时限、任务目标,组建工作专班,实施“挂图作战”,不断加快推进党城湾镇2023年农房改造、宿根花卉制种、党河杏林景区建设项目建设。通过整合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盘活资源资产、推进重点项目4种方式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上半年累计召开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座谈会2场次,研究各类产业发展项目3个,村均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5万元,全镇8个村均实现“双过半”目标,促进各族群众在乡村振兴进程中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出一条符合新时代牧农村高质量发展之路。(肃北县党城湾镇供稿)


来源:肃北县委政法委
责任编辑:李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