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邓君
□ 本报通讯员 曹炜 张凤珺
“热嘛加莫?”(最近好吗?)在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墨脱县格林村的阳光下,民宿老板扎西笑着用门巴语唤他。
“热嘛加!”(很好!)达瓦嘉措驻足回望,笑着回应。
“达瓦嘉措”是援藏法官李海龙的藏语名字,藏语里“达瓦”是月亮,“嘉措”是大海。他以“海上生明月”的千古诗意遥寄对妻儿的牵挂,坦言妻子的默默付出让他的援藏梦照进现实。
援藏前,李海龙是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人民法院北滘人民法庭副庭长;来墨脱挂职后,他被任命为墨脱县人民法院副院长。
抵达海拔2900米的林芝市区,缺氧感让他辗转难眠。但更让他难以平静的,是墨脱法院档案室斑驳的木柜里,近5年的统计报表与手写的庭审笔录堆放一处,而年轻法官们则常年奔波在塌方频发的山路上办案。
作为全国106个相对薄弱的基层法院之一,墨脱法院审判机制相对滞后、经验不足,李海龙下定决心,要为墨脱法院注入新活力,“既要‘输血’,更要‘造血’。”他主动揽下“硬骨头”,一头扎进墨脱法院首例耕地违建强制执行立案审查中。
当事人不理解政策、抵触情绪强烈,李海龙就跟着村干部入户,在火塘边用酥油茶泡着糌粑听村民倾诉;法律程序存在地域差异,他连夜视频联络“娘家”法院的行政庭专家,对照西藏土地管理相关政策法规开展研讨。最终,这起案件不仅高效办结,更促成墨脱版“裁执分离”方案落地,为后续墨脱土地违建强拆及重大建设项目征地工作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旅游业兴起带来的纠纷,是墨脱法治建设的新课题。李海龙牵头成立墨脱旅游巡回法庭,带着干警把审判席搬到景区帐篷里,并开展普法宣传20余场,发放便民联系卡百余张;针对民宿安全隐患,现场指导经营者购买公众责任险、安装监控设备。
2024年5月,房车游客与越野车司机因剐蹭争执一夜,互不相让。在有关部门的引导下,李海龙释法明理,仅用两小时就化解矛盾。
一年间,巡回法庭的足迹遍布墨脱县的格林村、仁青崩寺,涉旅纠纷调解成功率超90%。如今,旅游巡回法庭的便民联系卡挂在每个民宿前台,游客感慨:“在墨脱旅行,心里格外踏实。”
李海龙梳理墨脱法院近3年改判案件,形成《发改分析报告》,创设的“季度发改案例研讨会”,让每个改判案件都成为活教材;自创“执行心理学”课程,为西藏三级法院干警授课。面对“如何公平分割上百头牦牛”的牧区难题,他提出的“抛硬币轮流挑选法”,既符合法律原则又尊重民族习惯,对当地法院调解同类案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更深远的改变在于观念:裁判不应是枯燥结果,而应是水到渠成的过程。
在审理建设工程纠纷案件时,李海龙经常讲,“法官不光是明镜高堂,更要两手沾灰,双脚沾泥,要把法庭调查延伸至施工现场”。经历过几次纠纷现场的庭审,当地法院工作人员眼睛亮了:“原来庭审还可以这么开,让现场说话,让当事人晓得赢在哪处,败在何方,切实实现公平正义的可感可触。”
李海龙笑言:“援藏不是我一个人在单打独斗,广东的后方资源是我在前线的坚实支撑。”他协调顺德法院法官提供“远程专业支援”70余次,邀请资深调解员进藏授课,牵线佛山爱心人士向当地小学、幼儿园及米日村捐赠物资惠及千人。
墨脱路险,李海龙却踏遍七乡一镇。他冒雨进村普法,与塌方落石“擦肩而过”;深入搬迁点,在干警的帮助下用“蹩脚”的当地语言与村民话家常,房前屋后为门巴族、珞巴族群众解难答疑。工布节时,李海龙挽起裤腿下田捉稻花鱼,被门巴小伙称为“自家人”。
过去一年里,墨脱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已焕然一新,旅游巡回法庭成为林芝“样板”,干警们业务能力持续提升。墨脱法院交出了一组亮眼数据:案件被发回重审或改判率从10.77%降至1.99%;上诉率从21.03%降至11.16%;小额诉讼、当庭线上签笔录实现“零突破”;旅游巡回法庭调处纠纷15件;普法工作覆盖500余人次……2025年2月,经最高人民法院批准,墨脱法院顺利实现“脱薄”(“脱薄”是指相对薄弱基层法院通过奋发自强、整改落实、上级帮扶等举措,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补齐短板弱项,逐步提升工作质效水平)摘帽。林芝市中级人民法院在感谢信中写道:“李海龙同志在‘脱薄’攻坚任务中挺膺担当,带动审判质效大幅提升,得到一致的好评和高度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