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柯红霞
我是安康监狱一名普通的档案工作者,12年的“兰台”经历让我在泛黄的档案里触摸到生命的温度,在时光的褶皱里打捞起许多独属于监狱的记忆。
10余年的档案管理工作,让我逐渐触摸到中国监狱发展的历史脉络。每一页泛黄的公文、每一张褪色的照片、每一份尘封的案卷,都记录着一代代监狱人的坚守与奉献。
2024年,安康市档案局建议我编写《安康监狱历史沿革》,填补这一领域的空白。为了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我走访了省档案馆、市档案馆、区史志馆,翻阅了《陕西省志》《陕西省监狱志》《兴安府志》《兴安州志》《安康地方志》《安康司法志》等大量史料。
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我梳理出安康监狱的百年变迁——
清代,监狱作为衙门的附属机构,管理严苛但设施简陋。
民国期间,1915年安康监狱正式筹建,采用当时先进的“放射状”结构,中央设瞭望楼,五翼监舍呈放射状散开。1944年美军航拍安康县的照片中,这座独特的建筑群在汉江江畔格外醒目,与周围低矮的民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新中国成立后,旧监狱接受社会主义改造,成为新中国劳动改造的重要场所,见证了中国监狱制度的深刻变革。当年岗哨刺刀的冷光,已化成智慧监狱的电子围栏。76年来,一代代安康监狱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栉风沐雨、砥砺前行,形成了“清澈赤诚、包容兼蓄、克难奋进、淬火成新”的价值观,成为“平安安康、法治安康”建设的重要力量。监狱档案不仅是简单的记录,它从来都是关于人的故事、关于坚守的价值,更是用青春和热血写就的华章。
在查阅《安康地方志》时,我偶然发现了关于“申明亭”的记载。“安康县衙大堂西设有监狱、申明亭。”
这座始建于明清时期的亭子,曾是官府张贴法令、调解纠纷的场所,体现了“明刑弼教”的传统法律思想。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今天安康监狱院内也有一座申明亭。近年来,安康监狱深刻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智慧,创新推出“新时代申明亭工作法”,传承发展申明亭“读法明理、教化调解”核心功能,以普法教育助力罪犯改造,以矛盾化解深化监狱治理,积极推进平安、法治、文明监狱建设。这一创新实践,不仅让传统法律文化焕发新生,更成就了今天监狱改造的许多典型案例,充分体现了监狱警察用心用情的智慧与担当。
在这个每秒产生1.4万GB数据的时代,我们“兰台人”固执地守护着最原始的纸质记忆。因为再先进的云存储,也装不下申明亭檐角悬挂的那缕月光,当AI能自动生成百万份文书时,仍需要人类的手指为历史系紧鞋带。
墨迹会褪色、纸张会变脆、文件柜会生锈,但我们的信念与使命永远锃亮。从档案的守护者,到历史的讲述者,再到文化的挖掘者,我们的工作依然平凡,但内心却愈发坚定。
档案不仅是记忆的载体,更是照亮前路的灯塔。它告诉我们从何处来,也指引我们向何处去。
作为新时代的“兰台人”,我们将继续:
守护历史,让每一份档案都得到珍视;
传承精神,让监狱人的故事不被遗忘;
创新实践,让传统智慧服务现代治理。
跋山涉水不改一往无前,山高路远终见风光无限。
档案长存,记忆永续。
(作者单位:陕西省安康监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