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时间我几乎走遍了肃北县的每个村庄,进行大型法治宣传活动30次,法律知识讲座22场,解决重大信访事件18起,受理了180件援助案件,每一起案件都得到受援人的深情感激和对法律援助工作的高度认可。”7月13日在北京举行的“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2016年度总结暨2017年度启动仪式上,河北周正律师事务所律师雷青霞作为志愿者代表,讲述了她在担任“1+1”法援行动志愿者期间的感人经历。
去年7月15日,雷青霞等115名“1+1”律师志愿者和87名大学生或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奔向13个省(区)130个县(市),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法律援助工作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指示精神,牢记在心里,落实在法律援助志愿服务上,为人民群众送上了法治的温暖和脱贫奔小康的希望。
至今,“1+1”行动启动已有8年时间,广大志愿者怀揣实现法治中国梦的理想,办理了一大批法律援助案件,为上百万困难群众提供优质的法律服务,得到了当地政府和群众的充分肯定和广泛好评。
努力办案维护困难群众权益
两年前,雷青霞来到距离老家2500公里的甘肃肃北县服务。
去年10月,肃北县一村民在帮人盖房子时从三楼坠落当场死亡。按当地风俗,死者最晚也要在死后第七天下葬。但死者家属表示,对方的赔偿如果不能令他们满意,就不下葬,还要抬着尸体去找政府上访。
当两家僵持到第六天夜里九点、距离死者家属给出的最后期限不到十个钟头的时候,当地一位负责人焦急地给雷青霞打来电话寻求帮助。
雷青霞闻讯赶到现场时,发现院子里已有近百人,她力劝死者的亲戚朋友先回去,磨破嘴皮,讲法律、讲道理、讲人情,经过5个多小时苦口婆心的调解,死者家属才从怒火冲天到心平气和,最终双方在凌晨两点达成一次性赔偿协议,一场死亡赔偿纠纷得到了成功化解。
康力泽是北京嘉安律师事务所的一名律师。2012年,康力泽加入到“1+1”法援队伍中,先后服务于海南澄迈县、广西北海铁山港区以及遥远边境小城——新疆塔城。
2014年7月7日7时30分许,北海铁山港区年已六旬的聋哑人张某在清扫雨后积水时,与邻居陈某、廖某夫妻发生肢体冲突,冲突过程中张某将陈某、廖某夫妻打伤。
后经法医鉴定,陈某颅底骨折构成轻伤。张某于2014年7月8日被行政拘留,7月18日取保候审。
2015年3月9日,检察院通知法律援助中心为涉嫌故意伤害罪一案的聋哑人张某提供法律援助,康力泽接受指派。
康力泽经阅卷和会见得知张某天生聋哑,系孤寡老人,不识字也没有受过哑语培训,不能准确理解提问,更不能准确回答陈述。
康力泽意识到,要查明真相,必须耐心向张某陈述,讲清楚所提问题,细心观察其肢体语言,否则在关键事实和情节上会造成误判。
后来,在张某妹妹的协助下,经反复询问,张某才准确比划出案发时陈某夫妻两人合打他一人以及“陈用劈柴斧砍张头顶,张用笤帚柄阻挡,将陈推倒”的情节。
由于张、陈均是年逾六旬的老人,经不起摔打,陈某骨折因倒地所致,实属意外,完全出乎张某的预料。
弄清楚事实后,康力泽结合案情和证据及时向办案检察官提出了张某系正当防卫的无罪辩护意见。最终,检察院对张某作出不起诉决定。
事后,张某将写着“法律援助,扶危济弱”的锦旗送给康力泽,合影时还树起大拇指,为康力泽和“1+1”行动点赞。
在努力办案的同时,康力泽还与司法机关密切配合,及时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康律师为我们做了很多工作,解决了很多疑难问题。政府依法行政和信访工作都离不开康律师,我们要把这么好的律师留下来。”塔城市的一位领导这样说。
因为忙于工作,康力泽连节假日的休息也不能保证。即便如此,他还是决定下一年继续留在塔城,像巴鲁克山上小白杨哨卡的战士一样,坚守在祖国法治建设的最前沿。
当好法律顾问提供法律服务
王军卫律师去年从海南来到海拔4200米以上的西藏当雄县服务,严重的高原反应让他差点儿打了退堂鼓。最终,当雄县党委、政府对他的信任、农牧民对法律援助的需要,让他坚持了下来。
去年11月,60多位农民工因为拿不到工资,情绪激动,聚集在县政府门前上访。王军卫作为县政府法律顾问,收到通知后迅速赶往现场协助处置,把这一群体性上访事件引导到通过法律途径依法解决。
这是一起涉及200多名农民工、牵涉多家单位的讨薪案件,当事各方存在多种争议,案情复杂。为了能够有效协调各方解决问题,王军卫常常顶着高原反应,工作到后半夜两三点。他的努力也让农民工认识到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走法律途径,而不是上访。
山东律师李登强自2015年至今,已连续两年在西藏亚东县服务。
刚到亚东不久,李登强就被聘为当地政府的法律顾问。他深深地感到,这是当地党委政府对一名“1+1”志愿者律师的信任,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针对亚东的特点,李登强向县委、县政府建议,设立由政法委、公安、司法、人社、信访等多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联合处置因征地拆迁、劳动争议等引发的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同时,对国家扶贫资金使用、大型项目建设和政府采购等工作进行论证并提供法律意见。
这些建议很快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采纳,并对化解矛盾纠纷、促进依法行政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亚东县组织的环境整治专项行动中,涉及到十几家砂石厂违规采挖和盗挖问题,整治管理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如果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很容易引发大规模群体性事件。
李登强向县政府提出了宣传为先、注重细节、法律支持的工作方案并得到采纳。一系列艰苦工作之后,十几家砂石厂对整治工作由态度强硬、不理解变得积极配合起来,用最少的成本维护了辖区的稳定。
两年来,李登强积极参与亚东县各项大规模专项整治行动,帮助2000多名农民工讨回被拖欠的工资7100多万元,案件调解成功率达94.7%。
法律援助是一种担当,更是一种奉献。
今年春节前,李登强受邀培训西藏日喀则市18个县的司法行政工作人员。当时他正在成都出差,又患感冒。
众所周知,感冒不能上高原,但李登强心想,既然答应了前去培训,就不能耽误,于是他毅然返回了高原。就这样,培训任务完成了,李登强的病情却加重了,持续高烧,严重头痛。因为还有一个家境困难的受援人的案子需要开庭,为了稳妥处理案件,李登强还是坚持到了最后。
在亚东,老百姓很多不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案子也会找到李登强,大家都说:“司法部派来的律师,我们相信!”
多年来,“1+1”志愿者在哪里服务,哪里的党委政府、司法行政部门以及服务地的老百姓,就把他们视如亲人,舍不得他们离开。
为群众普法播撒法治的种子
肃北县地处戈壁,百姓对法律援助很陌生,遇到纠纷大都用最原始的办法解决。
于是,雷青霞选择在人口密集的菜市场门口摆上法律宣传咨询台,主动向过往群众介绍法律援助、宣讲法律常识;利用节假日时间走进农牧民家中,了解当地民情,记录服务需求,随时解答咨询,遇到矛盾纠纷,及时就地化解;来到乡镇、学校、村社,把老人、妇女和学生组织到一起,开展普法讲座……慢慢地,当地老百姓都知道了肃北县来了位志愿律师帮大家“讨公道”。
法律扶贫,首先要让人们从思维上摆脱法治理念的贫困。“1+1”志愿者们不畏艰苦,随时随地开展普法宣传。
在新疆和田皮山县服务的“1+1”志愿者律师刘永虎,是2016年度“1+1”行动中服务时间最长、年龄最大的志愿者。他在皮山县人民法院设立接待站,每天都要接待大量的法律咨询。为了让当地老百姓尊法信法守法用法,刘永虎几乎走遍了这个沙漠边缘的小城,播撒着法治的种子。
志愿者律师颜彥也把法治宣传教育进课堂作为重要的一项工作,经常开设法治宣传课,短短几个月内先后6次下乡,为乡镇中心中学进行普法宣传,传播法律知识。
搞好传帮带、不断提高当地法律服务的造血能力,是“1+1”行动的一项重要职能。志愿者律师们不仅把法学理论、办案经验传递给大学生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还以执著的法治情怀和崇高的人格魅力感染着他们。
陶陈成是一名来自贵州省普定县“1+1”行动大学生志愿者,他师从刘永虎两年,受益匪浅。
两年来,陶陈成收获了帮受援人拿到赔偿款或工钱后的成就感,也收获了受援人一声声真诚的“谢谢”,他不仅从志愿律师身上学到了独立的办案技能,也学到了做人的品格。
志愿律师修建2014年服务西藏日喀则市江孜县期满后,去年7月又被项目办派遣到贵州黔西南州从事法律援助工作。
修建在黔西南州的搭档是一位布依族大学生志愿者岑官钰,一年来,无论在日常工作中接待普通群众法律咨询还是接待信访群众工作,他总会尽量带上岑官钰一起,对他进行言传身教。
在办理案件方面,修建更是从程序到实体对岑官钰手把手地教,还参考自己当年的考试经验对他进行国家司法考试指导。去年岑官钰顺利通过了国家司法考试,成为2016年度黔西南州取得A类法律职业资格证书仅有的20余人之一。
经过修建和岑官钰的共同努力,他们的工作得到了辖区群众和黔西南州司法局领导的充分肯定和认可。行动结束之际,州司法局为他们举行了高规格的“1+1”志愿者欢送座谈会。
多年来,广大“1+1”志愿者们远离家人和朋友,放弃丰厚的业务收入和优越的城市生活,上高原,走戈壁,顶着荒漠风沙,不畏雨林酷热,服务在哪里,就把全部身心融入到那里。
办理法律援助案件、化解矛盾纠纷、传播法治理念、培养法律服务人才、担当政府法律顾问……“1+1”志愿者们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服务地人民群众享受到公平正义,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蔡长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