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是治国之重器,是国家制度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新形势下,法治作为社会治理的最优模式,将承载更多使命、发挥更大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政法综治战线坚持把法治作为社会治理的最优模式,强化法治思维,善用法治方式,不断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妥善解决了大量社会治理难题,有力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近日召开的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表彰大会提出,面对世界快速变化,依法解决纠纷、维护权益,有利于明晰责权、稳定预期,让社会成员安心放心创新创业;面对社会深刻变革,依据良好的法律制度实施社会治理,有利于形成良法善治局面,促进经济发展、社会繁荣。
依法定分止争成效凸显
校园欺凌、校园闹事等问题牵动着学校、家庭和社会,一直以来广受关注。
2016年1月1日,江西师范大学一名学生在与学校一墙之隔的小区坠楼身亡,家属不问孩子的死亡原因就一口咬定要学校负责任。
就在这一天,《江西省学校学生人身伤害事故预防与处理条例》正式实施。该条例第45条第2款规定:因为学生自杀、自伤等自身故意或者身体疾病造成的学生人身伤害事故,学校已经履行了教育、管理职责,且行为并无不当的,不承担责任。
经查,该生完全因为个人原因坠楼身亡,故学校不承担责任。在具体明确的法律规定面前,经多方工作,学生家属放弃了“闹一闹”的想法,事情顺利得以解决。
法治是社会治理常态化、长效化的根本保障。
5年来,各地通过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明晰责权、化解矛盾,使处理结论在事实、法律上站得住脚,实现了同类案件同样处理,有效维护了公平公正。
2015年,江西高院联合江西日报社、江西电视台和18家银行金融机构启动“法媒银失信被执行人曝光台”建设,平台借助信息化手段,强化数据共享,探索多元合作,开创了人民法院、新闻媒体、银行金融机构联动惩戒失信被执行人新模式。
据了解,“法媒银”平台运行不到一年时间,就有260万余人次通过法媒银平台查询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曝光的2.18万名老赖中有3576名被执行人履行了义务。
经常“躲猫猫”的老赖恶意欠债不还,其失信行为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惩治,不仅有碍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还将极大地冲击社会信用体系。
5年来,各地围绕人、组织、物、网等基本要素,完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基础性信息管理制度,健全对人以身份为基础、对物以二维码和电子标识为基础的实名登记制度,推动形成了激励诚信、惩戒失信的社会信用体系。
同时,各地不断为群众畅通反映诉求的法治渠道,强化法治在化解矛盾纠纷中的权威地位,善于用法律上的事实分清是非,用权利义务思维判断对错,依法定分止争,把一个个具体的司法行为化作了支撑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石。
推动法治成为全民信仰
今年7月底,一座“百米法治宣传长廊”正式亮相江西九江德安县县城新广场,62块大幅展板以漫画搭配文字的讲解涵盖了婚姻家庭、劳动保障、安全生产、交通安全、人民调解等法律条文,以案释法,图文并茂,使广大市民在休憩之余接受了生动的法治宣传教育。
有人说,规章只不过是穹隆顶上的拱梁,而唯有慢慢诞生的风尚,才是穹隆顶上不可动摇的拱心石。因此,让规则意识融入每个人血脉,使法治成为全民信仰,是推进社会治理法治化的必要条件。
浙江省嘉兴海盐县建立起一支276人的法治宣传志愿者队伍,队伍中既有法官、检察官、律师等经验丰富的法律工作者,也有来自于依法治理前沿和基层民主自治战线的执法者和调解员。
海盐县这支法治宣传志愿者队伍充分利用农村文化礼堂、社区法治学校等场所,经常性地开展身边人、身边事“以案释法”活动27次,用最“接地气”的方式专业地陈述分析讨论案情,既阐明法理又通俗易懂,使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深入人心。
5年来,各地扎实落实好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建立法官、检察官、执法人员、律师等以案释法制度,促进案件依法公开处理成为全民法治教育课,以树立正确的社会导向,进一步规范公民行为、净化社会风气、引领发展潮流。
礼法合治共创美好和谐
河北省晋州市北捏盘村有3000多人口,就是这样一个人口大村,村中建筑漂亮、齐整,街道宽阔、干净,村容十分整洁,一切井井有条。
这一切的背后,与北捏盘村已经修改了三次的《村规民约》息息相关。该村制定于2014年12月的《村规民约》中有一章专门就村容村貌做了明确规定:不准乱倒垃圾,乱扔死家禽、死家畜,所有家禽、家畜必须圈养……
我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礼法合治是传统社会治理的宝贵经验。礼俗习惯、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则具有深厚的文化基因、民意基础,对有关组织和个人行为具有重要指引、约束作用。
会议提出,法治是规则之治,社会治理中,既要坚持以法律规则为准绳,也要发挥好社会规则的积极作用。
5年来,各地善于引导城乡基层组织、社会组织制定完善各类社会规则,善于推动社会广泛认同的基本道德规则上升为法律规则,构建起多层次、多样化的社会治理规则体系,促进了社会治理刚性与柔性、他律与自律相统一,让礼仪之邦和法治社会建设相辅相成、交相辉映。
作为我国最早的成文乡约——《吕氏乡约》发源地,陕西省蓝田县把《吕氏乡约》精髓纳入乡村社会管理,引导广大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在全县各村成立乡规民约评议会,对农村出现的一些不文明、不道德的人和事进行评议,培育文明乡风,取得了良好成效。
“功德榜”让人懂得感恩,一心向善;“成才榜”让人推崇教育,热爱知识;“能人榜”给农民以脱贫致富的激励和目标;“好人榜”营造和谐的生活氛围……福建南平顺昌县谟武村以“四榜”将该村的乡规民约具体化,给村民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参照物,让村民方便地遵守、学习和自我提升,端正了民风、守护了和谐。(蔡长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