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新时代铁路护路联防水平
——今年甘肃省推动各地铁路护路工作纳入政法工作大局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也是甘肃省铁路护路联防工作开展25周年。全省铁路护路系统将认真贯彻中央、省委政法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政法工作为统领,推动各地将铁路护路工作作为政法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政法工作大局,与政法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同推进、同问责,提升新时代铁路护路联防工作水平,着力实现“一提升、两杜绝、三下降”工作目标。
持续推进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完善立体化防控格局,将铁路沿线治安防控工作纳入当地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有效整合运营铁路沿线社会面治安防控网、重点行业治安防控网、基层组织治安防控网、铁路单位内部治安防控网、护路信息防控网,构建全覆盖、多领域、立体化的铁路治安防控体系。
完善专兼结合护路模式,力争为护路巡查大队配备巡查车辆,形成以专职护路队伍为主、线格员为辅、综治网格员为补充的护路巡防格局,使护路工作点上有人管、线上有人护、面上有人抓,实现全覆盖。
完善群防群治护路模式,广泛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参与护路工作,形成爱路护路的强大合力,构建护路工作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提升护路工作社会化水平。
全面深化平安铁路创建
加强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加大对安全保护区内违章建筑、倾倒垃圾、挖沙取土,以及水井、彩钢房、漂浮物的清理和整治力度,有效净化铁路沿线安全环境。针对兰渝铁路和兰青线开行动车的实际,开展安全隐患集中整治行动,解决违章建筑、彩钢房、堆放杂物等突出问题,确保高铁和旅客安全万无一失。
开展沿线环境问题专项治理行动,运用挂牌督办和联合工商、执法、城管、住建、国土等部门开展执法等形式,推动解决影响铁路沿线安全环境的突出问题。配合铁路安监部门、铁路监管部门、铁路检察院对突出问题通过公益诉讼、行政诉讼、行政执法等手段,运用法律方式予以解决。
加强高铁安全风险源综合管控,坚持对高铁风险隐患实施分类管理、分级管控,全面排查治安隐患,定期分析研判治安形势,协调各方共同整治,形成常态化机制,有效防范、化解、管控各类安全风险,确保高铁绝对安全。强化对高铁的巡逻守护,确保对重点区段、重点部位实行全天候严密防控。
聚焦基层基础建设不断发力
针对新开展护路工作的市县护路办基础薄弱现状,在宝兰高铁、兰新高铁、兰渝、天平、西平、敦格铁路等新成立护路组织的市县开展标准化护路办创建活动,通过建立机制、健全资料、落实工作任务、执行工作标准、强化日常管理,将新成立的市县护路办打造成体制健全、管理规范、运转高效、作用良好的护路工作指挥部,提升基层护路办的执行力、落实力。
靠实基层护路工作任务。把护路工作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大局中,纳入美丽乡村、文明村、平安村、平安家庭等工作创建中,赋予基层组织护路工作新要求、新内涵和新形式,推动护路任务在基层落实落细。
强化专兼职护路队伍建设
以落实考核为导向强化日常管理,开展“四好”护路巡查大队、护路队创建,充分凝聚专职队伍投身护路工作合力。
按照依法管理、科学管理、民主管理和严格管理的要求,落实省护路办制定的各项管理考核办法,严格执行激励约束机制,将专兼职护路队员工作质量与工资和承包费挂钩。
以落实“四个一”制度为关键,加强线格员日常管理,加强乡镇对线格员的监管,探索乡镇、巡查大队对线格员双重管理的有效模式,消除管理盲区,实现线格员作用发挥最大化。
提升护路科技化智能化水平
积极推进护路工作信息化。依托全省综治信息工作平台,建立护路工作办公自动化、视频会议、基础数据共享、工作质量卡控、远程监控五大模块,真正将护路工作融入综治信息平台,推动护路信息化与综治信息平台有效对接、融合,实现共建共享、联动融通,推动护路工作科技化、信息化和智能化。
以“雪亮工程”为牵引加强视频监控建设。按照省委政法委“雪亮工程”建设和中央护路办信息化建设有关要求,将护路信息化与综治信息化工作同步推进,同步实施,协调当地将铁路沿线重要路段、重要部位、关键设施、关键处所纳入全省雪亮工程建设规划,进行顶层设计,推动深入落实,并整合路地信息资源,实现联防应用、快速处置。
强化专兼职队伍工作质量卡控。为专兼职护路队员配备手持终端,开发使用APP,建立GPS巡线定位、巡更等系统,与综治信息平台进行对接,通过实时监控、轨迹回放加强对专兼职护路队员巡线过程的管理,实现工作的过程控制和实时监督考核。(首席记者 何明霞 实习生 马德胜)
(原文链接:http://www.gsfzb.com/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23&id=5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