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肃北政法网!

政法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 » 政法文化

开在乡野的公正之花

时间:  2016/4/1 10:26:50  
小镇大法官--
 
开在乡野的公正之花 
 
法官要以其人格魅力、个人品性去插感动之柳,更要以其职业道德、学术修为有心地栽公正之花。
 
电视连续剧《小镇大法官》现正在央视黄金时段热播。该剧以法官对鸡毛蒜皮民事案件的处理为素材,林永健扮演的小镇法庭庭长刚一出场,一阵泥土气息就扑面而来。
 
当下,能让人“感动”是很不容易的事:你如果告诉别人法官一年要审300个案件,他不会感动,因为对他来说,那只是一个不太直观的数字。你如果告诉别人法官要“五加二”“白加黑”地工作,他也不会感动,因为他觉得那是你的本分。当不断有年轻法官累倒在审判台,在法官群体中每次都是痛失同侪的惋惜和同舟共命的悲怆,却难以激起社会对法官职业的持续关注。
 
导致这种现状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司法文化传播有其固有的“短板”,较强的专业性与学术性影响到其在民众之中的传播效果和形象塑造。特别是在电子媒体传播时代,以“世俗性”和“娱乐性”为主题的大众文化占据了主导地位,使司法文化的传播效用受到了很大影响。摒弃司法文化与大众文化二元对立的思维,把司法文化接轨到大众文化传播之上,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小镇大法官》抛开了过去法官假大空的影视形象,以民事小案例为背景,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法官形象。有人说主角应当让胡歌来演才更加出彩,有人说又一次把法官贬成了居委会大妈……其实这只是理想与现实之争,“应然”与“实然”之争,笔者以一个同样的“小镇法庭法官”身份肯定:“那确实就是我们实实在在的生活。”
 
该影片以写实的手法还原了现实生活中法官的职业困境和生存现状。对绝大多数法官来说,我们只能是寻常地来,落寞地走,默默无闻地上班,悄无声息地退休。然而,法官的实际生活无法如“社会角色”那样淡然,因为法官是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每天都要承受社会矛盾惊涛拍岸的冲洗,通过寻常的法官生活展现跌宕的法官职业是该影片的主题。
 
当然,影片作为一种文学作品也允许对实际生活一定的拔高。影片需要通过人物形象设计、故事情节设置来让剧情与主题更加突出,说白了就是“情”戏多于“法”戏,从某种程度上迎合了民众的心理。而事实上,这些年司法审判工作在重“法”的情况下也越来越重“情”,比如“法官妈妈”帮教失足少年,给贫困当事人送温暖等。
 
公正是副产品,它有时候还真的不仅仅在你辨法析理、规范审判之中,更是在你的一个微表情、微动作之中。这对法官来说,要求其以人格魅力、个人品性去插感动之柳,也要以职业道德、学术修为有心地栽公正之花。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能实现“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郭敬波)
来源:人民法院报
责任编辑:李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