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肃北政法网!

政法综治要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政法综治要闻

从“带兵人”到移民警官,警营里的党代表是这样炼成的

时间:  2022/5/16 15:23:10  

从“带兵人”到移民警官,警营里的党代表是这样炼成的


——记甘肃省第十四次党代会代表、甘肃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酒泉边境管理支队公婆泉边境检查站站长张超


黝黑皮肤、板寸头,一身警服更显英武帅气。38岁的省第十四次党代会代表张超展示出与同龄人不一样的风采。公安边防部队优秀共产党员、公安边防部队十九大安保优秀共产党员、全国移民管理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成绩突出个人、全国移民管理机构成绩突出党员民警、全省优秀人民警察,荣立个人三等功2次、嘉奖5次,连续3年被评为优秀公务员……一连串荣誉的背后,见证了一名“带兵人”到移民警官的拼搏奋进。

1 (1).jpg

不当兵,就永远不知道自己骨头有多硬


“当兵去!”2002年12月,从小怀揣橄榄绿梦想的张超刚刚踏出校门就毅然做出这样的人生决定。都说当兵苦,当边防兵更苦,到甘肃边防当兵更苦,从小在天水这样环境适宜的地方长大,初次来到甘肃省唯一的边境管理区——马鬃山镇,面对“天上无飞鸟,地上石头跑,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的戈壁荒漠,张超心里泛起了嘀咕,“自己能不能适应环境,能不能坚持下去”,好在班长和指导员耐心做他的思想工作,才平复了他心里的退堂鼓。看着对接天际的戈壁,忍受着寒风的刺骨刮面,他没有丝毫退缩、没有任何怨言,荒漠寂寥的环境更是锤炼了他不屈的性格。在新兵连的2年时间中,张超认真学习文化知识、刻苦训练,从副班长到班长、带兵骨干,管理能力初显锋芒,最终以优异成绩考入军校。“只有在最艰苦的地方,才能磨砺出更好的自己”,提到自己的成长经历,张超感慨的说到。

1 (2).jpg

“永远是大家心目中的队长”。2013年6月,因表现突出,张超被支队任命为机动中队中队长,机动中队作为甘肃省公安边防总队(现甘肃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唯一的“拳头”部队,中队人员年轻,军事素质一流,部分老兵更是瞧不起从机关来的“笔杆子”。虽然张超军事素质不错,但他深知“要给战士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的道理,此后凡是中队训练规定的指标,要求战士达标的,他都先做示范、率先达标,没有哪项工作因“队长”而降低标准。凭着一股老牛爬坡的韧劲,他在从难从严的“自虐式”训练中不断提高、蜕变,被磨破的作训服、身上长短不一的裂口,脚上一茬又一茬的水泡……见证了张超成长的经历。在当年的军事考核中,张超各项成绩均排在中队前列,从列兵到士官,大家都竖起了大拇指:“中队长是块硬骨头,我们心服口服。”他本人被评为公安边防部队优秀共产党员、训练标兵,“不当兵,永远不知道自己骨头有多硬”,张超总是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初到中队的战士。

1 (3).jpg

在担任机动中队中队长的3年时间中,张超不但立身为旗,而且善于做战士的思想工作,帮助战士成功考学13人,辅导20人考取大专以上学历,中队先后有40余人被上级评为三等功、嘉奖、“优秀士官”“优秀战士”,如今他早已不在中队工作他,总是被大家亲切地称为“队长”。

1 (4).jpg

身份虽改,初心不变


他把吃苦当作传家宝,把奉献当成家常饭,人们都在向着幸福奔跑,他偏向艰苦挑战。2018年底,按照国家机构改革要求,原公安边防部队集体改制退出现役,转改为人民警察。已经成为公婆泉边境检查站站长的张超,面对转业机会,是走是留成为摆在他面前的一道“选择题”。走,可以回到阔别16年的家乡,与妻女、父母团聚,其乐融融。留,意味着继续坚守,与风雪共舞,与寂寞做伴。在面对单位主官缺位的情况下,他又一次用坚守岗位,埋头苦干的实际行动彰显了一名共产党员的人生抉择,脱下了军装,换上了警服。亲朋好友不解他的选择,他说:“万家灯火总要有人负重前行,幸福祥和总应有人艰苦奋斗”。关于自己的困难,他未曾言说,母亲在天水老家独自生活,岳父母年迈体弱,长期身患重病,一家分处三地,家庭重担全部由妻子一人承担。对妻子的愧疚让他彻夜难眠,但只要太阳升起,他又会化身无所不能的站长,带领年轻民警在戈壁荒野所向披靡。

1 (5).jpg

遇到困难“向我看”,带好队伍“跟我上”,如果要检查站的民警们来评价一下张超,得到最多的回答是“工作上的好领导,生活里的好大哥”。常有民警表示“最近有烦心事,要去找站长聊聊”。外聘的厨师不善言辞,问起他对张站长的印象,他会说“哎,张站长这人可以,没啥架子,还关心我们”,这一句句简单的话语透露的是单位同事们对张超深深的信任与依赖。2020年5月,单位1名民警女儿带有先天性心脏病,巨额的手术费用让这位民警每日愁眉不展、寝食难安,张超得知情况后,一边积极向上级汇报争取关爱措施,另一方面带头号召全站民警积极捐款,多方筹集医药费,最终帮这位民警度过了难关。与张超接触过的民警都有这样的感受,“不管什么时候,总感觉作风很硬朗”、“身上有一股钻劲、韧劲”。世界上的事情最怕“认真”,为热爱的边关土地流下辛勤的汗水,才能体味建功立业在国门一线的充实感,“小岗位”亦是“大舞台”,边关已经融入他的血脉,边防已经成为了他的精神家园。

1 (6).jpg

“苦干不苦熬”,这是张超常说的一句话。2020年农历大年初一,与家人3年没有春节团圆的张超正与家人享受春节团圆的幸福时光。党中央向全党发出了“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的动员令,张超毫不犹豫踏上了返回单位的列车,从脚步迈出家门开始,他的思绪立即回到了单位近80名民辅警的疫情防控上。公婆泉边境检查站所在的京新高速公路,每天过往的人员全国各地都有,疫情发生以来,张超团结带领全体民辅警打响疫情防控攻坚战,积极发动各方力量,多方筹措,在保证民警防护的同时,积极协助地方党委政府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实现了全站民警零感染。

1 (7).jpg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20年在边境一线,岗位虽多次变化,身份虽然改变,但使命一直在肩,他像一把号角,鞭策自己,亦感染他人。他挺拔的身姿就像戈壁的胡杨,宣示了一名移民警察“边关有我,请组织放心”的铮铮誓言。


五年,940万

1 (8).jpg

2017年7月15日,国家“一带一路”重要战略通道京新高速正式通车,公婆泉边境检查站同日正式启动查控勤务,担负起守护丝路畅通的重要任务,京新高速作为连接华北、东北与新疆的主要通道,车流量、客流量大,平均每天通过检查站车辆5000余辆,人员6000多人,特别是在春节、国庆等节假日期间,客流量近万人。“检查需要什么”“你们这里有厕所吗,哪里有加油站,在哪里可以住宿?”“警察同志,我们后面同行车辆抛锚了,你们能不能帮助救援?”执勤民警每天都会遇到群众这样那样的问题。作为站领导,张超时刻与执勤民警坚守在执勤一线耐心解说群众问题,每天下来,他嗓子都哑了。背靠祖国,面向国门,守护好丝路平安,这就是他对党和人民最好的交代。

1 (9).jpg

“我们的工作不仅要做实,还要有温度,让群众感受到满满的安全感,也要树立移民警察良好的形象,我们也是这样做的。”张超说到。2018年7月的一天,新疆哈密地区沁城山区爆发山洪,造成京新高速部分路段被冲毁,滞留的大批车辆集中从出疆方向到达检查站,排队距离长达20公里。为此,张超沉着应对,协调高速交警大队引导分流车辆,为滞留人员提供热水、泡面等,赢得了一致好评。为进一步服务好过往群众,做好便民利民工作,他还还在执勤现场设立便民服务站,提供24小时热水、防疫物资、应急药品,将高速道路救援、高速交警及车辆维修相关人员联系方式以卡片形式分发为过往司乘人员,并要求民警必须熟悉掌握止血术、包扎术等警务现场急救技能,确保第一时间方便群众出行,民警常年向司乘人员讲解“110”报警和反电信诈骗常识。5年来,公婆泉边境检查站共向群众发放各类法律宣传资料1.2万余份、便民服务卡2.7万余张,救助过往群众120余人次,以实际行动守护着西北边陲的一方安宁。

1 (10).jpg

“看似平凡的工作,也有成就感,”张超说道。在他的带领下,建站5年,公婆泉边境检查站共检查过往人员580万人次,车辆360万台次,人车总共检查940万次,查获各类违法犯罪人员100余人,查获了酒泉边境管理支队有史以来查获毒品数量最大、案值最大、影响最大的“11.04”边境地区运输毒品案件。单位先后被国家移民管理局表彰为建党100周年和建国70周年安保成绩突出集体,被甘肃省公安厅、酒泉市公安局分别表彰为全省优秀公安基层单位、全市缉毒工作先进单位、先进基层党支部等,连续三年被评为基层单位优秀领导班子,荣立集体三等功1次。

1 (11).jpg

驻守戈壁深处,许久未见灯火阑珊,失去了人人向往的阖家欢乐,看惯了戈壁夜空的点点繁星,听惯了嗷嗷嘶叫的怒吼狂风,张超同志在工作中任劳任怨,默默无闻,怀着一腔热血,在生命禁区坚守自己的信念,在平凡的岗位上践行着一名新时期移民警察的庄严承诺。

1 (12).jpg



来源:肃北县公安局
责任编辑:李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