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习近平法治思想、总体国家安全观基层实践
□ 本报记者 范瑞恒
□ 本报通讯员 周建霞
一间房屋起纠纷。当事人周某因实际所有权要求住户搬离,当事人吴某以具备居住权拒绝腾房,矛盾愈演愈烈。
这一情况被天津市和平区劝业场街道静园社区掌握后,工作人员迅速启动“三所联动”(司法所、派出所、律师事务所)工作机制,短时间内组成调解小组,将周、吴二人约至社区的“静听议事厅”,讲道理、谈感情、列法条,最终使双方达成和解。
这是静园社区化解矛盾纠纷的一个日常片段。
老年人多、流动人口多、商户多……结构多元、情况复杂是静园社区近年来面临的一道“考题”。为此,静园社区党委寻求破解难题的方法。
2022年12月,静园社区党委与和平区法院、检察院、公安分局、司法局、志愿者协会及多家律师事务所签订共建协议,打造“法治静园共建点”,实行“每周二轮值”制度,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法治宣传,同时为社区工作人员提供法律培训。
“静园社区汇聚全区的法治资源,创新实施‘123+1’基层治理工作模式,即成立一个‘法治共建点’,下好日常管理棋和矛盾纠纷化解棋,打造‘法治静园宣传团队’‘商家联盟服务队’‘在职党员服务队’,同时打造一个社区‘法治学校’,构建社区多元联动治理机制,真正实现矛盾纠纷化解在社区。”静园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梁娟介绍,“从社区‘独舞’到社会‘共舞’,静园逐步成为辖区居民心中的平安园、法治园、和谐园。”
除了相关单位的共同参与,静园社区居民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3年7月,有居民向社区居委会反映,某小区出现煤气罐乱放、小吃摊堵塞道路等问题,存在安全隐患。
针对上述问题,静园社区联合消防、公安、市场监管等单位召开专题协调会,向居民阐释相关政策及存在的安全隐患,讲明问题的严重性。
以此为契机,借助静园社区搭建的“静听议事厅”协商议事平台,150户居民自发召开多次协商会,主动解决安全隐患及其他衍生问题,营造宜居、安全的居住环境。
同时,静园社区策划推出系列普法短视频《民法典讲名著》,以“经典名著+法律明白人说法”的形式让群众轻松学法,使法律法规精准“接地气”。
如今,居民法治观念不断增强,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意识和能力不断提升,“家门口化解矛盾”已成为静园社区群众的集体认知。
“法治力量真的可以‘看得见、摸得着’。”静园社区居民王大哥点赞道。
“要进一步厚积法治之势,深入推进法治和平建设,为加快建设‘两高三化’新和平作出更大贡献。”和平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陈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