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肃北政法网!

他山之石

当前位置:首页 » 他山之石

湖南永州:多效应提升司法绩效

时间:  2016/8/3 10:17:07  
去年以来,湖南省永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从司法效率和案件质量入手,全面加强审判管理;从制度完善、院长约谈、审管通报、评查评比、数字科技等方面着力,司法绩效提升显著。法院全省排名从“八九不离十”进步为2015年全省司法绩效先进单位,群众对法官评价得分全省第一;今年上半年,司法绩效排名荣膺全省第一。
 
“指挥棒”带来蝴蝶效应
 
2016年3月15日晚9点,永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罗重海的办公室灯火通明,他还在加班与审管办主任张晓龙讨论《司法绩效考核实施细则》,这已是他连续第7个晚班了。加班的内容就是修改完善对中院机关和对基层法院的司法绩效考核办法,3月16日的党组会就将对《细则》和《办法》的修改进行讨论。
 
“考核办法就是我们的指挥棒,只有将指挥棒定好了,全市法院才能跟着这个指挥棒转。”在罗重海眼里,考核办法是做好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必须慎重完备、操作性强。
 
其实,早在去年4月14日的党组会上,罗重海与党组一班人就已经针对《司法绩效考核办法》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讨论。
 
“通过调研,我发现咱们永州的法官办事效率太低、节奏太慢、性子太缓,这可能跟城市大环境有关,也是全市的共性。但这个共性绝对不能成为我们法官办案的标签,我们必须狠抓办案效率,缩短办案周期,考核办法中司法效率的分值比重要加大,引导全市法官多办案、快办案、办好案……”罗重海的开场白掷地有声。
 
一把手确定审判管理主题,一把手把关参与制定完善“指挥棒”,一把手调度日常审判管理工作,永州中院司法绩效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以狠抓“司法效率”为主题的2015年,永州中院在办案人员基本没有增加的情况下,共受理案件5334件,同比增长99%;结案5237件,结案率98.18%,同比上升2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值95.82%高出3.7个百分点。永州市两级法院办案效率指标居全省第一。永州中院平均办案周期位居全省各中、基层法院第一。
 
以狠抓“案件质量”为主题的2016年,永州中院上半年司法绩效排名全省第一,其中结案率和平均办案周期位居全省各中、基层法院第一。
 
永州中院从“绩效考核办法”入手,从细处着眼,通过让“指挥棒”变化来带动全市法院司法绩效质的飞跃。这正是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连锁反应的蝴蝶效应的最好体现。
 
“紧箍咒”扼制破窗效应
 
一幢建筑的破窗如果不被修理好,可能会有人破坏更多的窗户;一面墙上的涂鸦如果没有被及时清洗掉,很快会出现更多乱七八糟的涂鸦--这就是破窗效应。
 
将破窗效应延伸到司法绩效层面,院长如果不重视审判管理工作,庭长也不会重视该项工作,很快办案人员自然也不会加以重视。因此,要突破司法绩效,必须跟破窗效应说“不”。
 
2015年3月31日,罗重海分别约谈业务部门主要负责人,针对3月份审判管理情况进行通报,详细分析司法绩效,特别是结案情况等重点绩效指标中出现的问题与差距,商讨解决办法,落实审判责任,力促绩效提升。自此,院长约谈开始成为永州中院的长效机制。
 
紧接着,永州中院分管审判管理工作的副院长周伟平代表中院党组就长期未结案件数量多、排名靠后的情况约谈了四个基层人民法院的院长和分管审判管理工作的副院长。随后,全市各基层法院纷纷效仿,全面建立起了院长约谈机制。
 
永州中院建立约谈机制的同时,将约谈这样一种形式变成调查研究、查明问题、了解情况、解决难题的过程。
 
“一方面,通过面对面的约谈,有针对性地拿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另一方面,通过约谈,引起业务部门负责人对审判管理的重视,促使全体办案人员不断增强自我审判管理的意识,从而带动整体绩效指标的提升。”周伟平介绍道。
 
“以前,我们对审判管理重视不够,以为把案子办完办好就可以了,哪管它什么节点不节点。然而,约谈机制建立后,它就像‘紧箍咒’一样,时刻提醒我要密切关注办案时间节点,因为稍不注意,就可能会被约谈。”民三庭庭长李振湘说,“现在,我不仅担心领导来念我的‘紧箍咒’,我还主动给办案法官念起了‘紧箍咒’,努力防止我们庭出现超审限等情况。”
 
案件审结周期长了,院长约谈;结案率低了,院长约谈;发改率高了,院长约谈……正是这样一级管一级进行约谈提醒,有效扼制了破窗效应,成功破解了提升司法绩效的密码。
 
2015年,永州法院长期未结案件占比下降为0.69%,低于全省平均值3个百分点,由上一年的全省最高骤降为全省最低。在全省通报的51个没有二年以上未结案件的法院中,永州占9个;11个没有一年以上未结案件的法院中,永州占4个。
 
“白皮书”叮出马蝇效应
 
永州中院里放着这样一些通报:《中院机关办案情况通报》、《超审限、临期在办案件情况通报》、《全市法院司法绩效情况通报》、《全市法院长期未结案件情况通报》……这些通报主要发给院领导和庭长,详细列出了结案率、法官个人收结案、个人办案排名、发改率等重要指标情况。如《超审限、临期在办案件情况通报》就对距离审限10天、15天、30天的案件情况都作了详细记载。
 
“一方面,将审管通报作为指导审判工作决策的重要抓手,每月对审判态势进行评估,对质效指标进行统计,对落后指标、非正常下滑指标进行剖析,加强调度,落实措施,促进落后指标提升,以此推动审判工作良好运行。另一方面,针对审判管理运行情况,召开审判质效调度分析会,不断调整和完善工作措施。”张晓龙向记者介绍了审判管理通报运转情况。
 
“审判管理通报,就好比是办案提醒‘白皮书’。它就像马身上的马蝇一样,时不时给法官‘咬一口’,赶走法官的惰性,促使法官精神抖擞,如期结案。”周伟平说。
 
“红绶带”激发鲶鱼效应
 
50多岁的办案能手郑霓,因腿部疾病身体虚弱,却坚持奋战在办案一线,全年结案121件。“有时候,几十本案卷摆在面前,只有咬紧牙关,那真是,腿痛心痛一块袭来,汗水泪水一起流淌!”郑霓坦言。
 
2015年,该市一线法官人均结案122件,是全省人均结案数59件的2.07倍。案件平均审理时间35.2天,案件平均执行时间51.2天。2016年上半年,全省法院民事案件结案前10名的法院中,永州占2个;刑事案件结案前10名法院中,永州占5个。
 
2016年7月1日,永州中院表彰了李飞等15名办案能手。从2015年开始,法院每半年就会表彰一批质效双优、办案数多的办案能手,每年表彰一批办案质效、数量优秀的办案标兵。这些评选活动成为了全体法官积极办案、争创先进的鞭策力,全体法官主动变“要我办案”为“我要办案”。这些身披红绶带的办案能手、办案标兵就像一条条鲶鱼一样,瞬间激活了一池春水,由此激发出法官与法官之间、庭室与庭室之间相互竞争、相互赶超、活力四射的鲶鱼效应。
 
“开展办案标兵、办案能手评比活动,就是想发挥先进典型模范带头作用,从而激励和带动全体干警创先争优,真正做到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起到了鼓励先进、推动中进、鞭策后进的作用。”法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张胜广说。
 
日前,永州中院民一庭助理审判员、办案标兵、办案能手刘志军被选派出国考察学习。“我做梦都没想到能够出国考察学习!”身为80后,进入永州中院还不到三年的刘志军话语里透露出特别的惊喜。
 
“刘志军连续多次办案数量位居全院第一,去年,他坚持带病办案,办案数量仍然遥遥领先。”永州中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柏国春说,“我们希望向全市法院树立一种有为有位的用人导向,鼓励大家学先进、赶先进、争先进,激励大家想做事、能做事、做成事!”
 
“大数据”营造氛围效应
 
“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进入系统,查看我这个合议庭的案件审理情况,有快到审限的,就赶紧催办。”民二庭副庭长黄素所说的“系统”,就是法院信息化建设的核心部分--审判流程管理系统。
 
该系统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对审执环节各个流程,包括从立案、分案到执行、归档等9个重要节点实行严格控制,审判管理机构加强督促,形成环环相扣、有条不紊的流程链条,审判执行各项数据的连贯性、真实性、准确性与流程节点的统计、分析、管理、通报得到紧密结合,保证了办案质量和效率。
 
时刻关注审判流程系统、积极主动运用审判流程系统,利用审判流程系统提醒和比照、利用审判流程系统纠错……这一系列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的行为引出了强大的氛围效应,全院干警高度重视审判流程系统,并将这些行为变成了自己的日常自觉行动。
 
“信息化带来了效率,也带来了便利。”这是法院干警充分利用数字科技后的共同心声。
 
与此同时,永州中院充分抢抓“天平工程”信息化建设契机,逐步铺开了审判流程平台、执行查控平台、远程视频接访、远程视频提审、庭审视频同步直播、裁判文书数据库、电子档案系统、数字化审委会系统、四级专网系统、执行指挥平台、12368服务热线、科技数字法庭、门户网站、微博微信等等一系列信息化建设,真正适应了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的发展趋势,在重构审判管理方式、重塑法院扁平化管理中的作用也日益凸显。
 
2015年,在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对下考核的10项司法绩效指标中,永州中院有8项位列前茅,执行工作位列全省第一。
 
2016年5月4日,永州市委常委会专题听取永州中院党组工作情况汇报。市委书记陈文浩充分肯定了全市法院狠抓司法效率和案件质量的做法。他指出,全市两级法院紧紧围绕争创一流队伍、一流业绩、一流机关、一流形象目标,围绕中心,找准定位,主动作为,全面加强审判管理,努力创新工作机制,不断提高审判质效,为品质活力永州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司法保障。(曾 妍 唐三伏 蒋素珍)
来源:人民法院报
责任编辑:李彩霞